原舊小林部落,消逝於2009年莫拉克風災

18527441_1826018324082427_5726579246262011574_o-1024x684@2x

從阿里關部落遙望小林部落(五里埔)


大武壠族(Tevorangh),自稱大滿族(Taivoan),過去亦被稱為四社熟番,為台灣原住民的一支。清朝文獻稱之為「四社熟番」,乃得名自大武壠族所建立的-大武壠社、霄里社、芒仔芒社以及茄拔社等四社。大武壠族人現主要分佈在台南、高雄兩地區的丘陵和河谷地帶,尤以高雄的大武壠族部落與族人人數為最多。台灣東部的花蓮縣也有來自西南部遷入的平埔族群,多數為大武壠族。

 

小林里於日治時期屬於高雄州旗山郡甲仙庄東阿里關,戰後設小林村,屬高雄縣甲仙鄉。2010 年高雄市縣合併而更名小林里至今。

小林部落為甲仙區最北邊及面積最大之一里,根據耆老口述調查得知,「小林部落命名有兩種說法,一是小林原本曾經是一個小樹林,故稱之為小林。二是日本時代為了開發山林樟腦,當時駐守的警察姓名為小林,故以小林命名。」

戒嚴時期曾與政府激烈抗爭的錫安山新約教會位於小林部落西北方的雙連堀山區,原舊地名為 ⌈ 三欉樹 ⌋,亦是小林部落早期耕作、放養牛隻之傳統領域,也是與那瑪夏各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的界線所在。

 

大武壠族小林部落

小林部落分為小林地區(北)及五里埔地區(南),戶政編制 1 至 8 鄰為五里埔地區,9 至 18 鄰為小林地區。莫拉克風災前大部份人口居住於舊小林部落,居民務農為主,該處八成為日治時期由台南南化(坪林,溪東)、玉井一帶遷至該處的大武壠族(又自稱大滿族)原住民,以及閩南人,也有少部分布農族。

小林部落位於楠梓仙溪中上游流域,原居民大多屬大武壠族人,部落仍保留相當原味之大武壠信仰場所「公廨」(大武壠語為 Kuba),守護神稱為番太祖(又稱太祖,早期更稱為 Kuba 祖),每年農曆九月十五日為開向,部落會於此進行「太祖夜祭」。族人為泛靈信仰,主要信奉番太祖與帝爺公。

而位於高雄深山,楠梓仙溪與荖濃溪兩大流域的大武壠族部落至今仍保有三處大武壠族人傳統信仰場所 Kuba,每年農曆 9 月 15 日,小林部落,阿里關(關山)部落,荖濃部落,天一破曉,部落族人會開始進行翻公廨,取向竹等重要工作,展現大武壠族人井然有序,團結互助的性格,亦為現在台灣平埔原住民族群當中目前唯一在祭典當日還能體現此一精神的族群。

 

八八風災

2009年8月8日下午15時30分許,莫拉克颱風侵襲台灣,風強雨大,高雄縣甲仙鄉小林聚落旁的小竹溪暴漲,水勢竄出公路護欄。村民駕怪手試圖清出水路,但黃濁泥流勢不可擋。該年8月9日清晨5點,小林村東北側一千多公尺高而且尚未人為開發的獻肚山因不堪豪大雨而走山,帶著大量土石流進入楠梓仙溪,楠梓仙溪河道被土石擋住形成大型堰塞湖。

該年8月9日清晨6點09分,堰塞湖潰堤造成洪水沖毀了附近的九號橋及八號橋。除1至8鄰五里埔地區200餘人平安,兩座橋樑之後的9至18鄰小林地區共有100多戶人家,包括小林國小、小林衛生所、小林派出所等建築,全數遭洪水及土石流覆滅,有491人失蹤,目前已列為死亡人口。

依照行政院國科會災後進行的研究,獻肚山從山崩開始發生直到土石掩埋聚落僅費時110秒,而走山土石崩移的速度高達每秒五十公尺,相當於時速一百八十公里,總計崩落的土石量達三千萬公噸,而總崩塌面積約爲251.7公頃。

 

八八水災重創南台灣,造成小林部落被五層樓高的土石掩埋,將近500村民慘遭活埋死亡,災民紛將矛頭指向水利署於小林村北邊執行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懷疑2004年政府發包不當工程是造成滅村兇手,並要求監察院調查真相。針對災民指控越域引水為滅村元兇,水利署長陳伸賢澄清指出,短時間的大量降雨才是造成大範圍土石流及邊坡坍滑的主因;也聲明該計畫完全依程序完成環評,且小林村距離炸山口十一公里遠,炸山過程中也有嚴謹監測數據,不至影響居民安全。然而也有學者發起萬人連署,指責越域引水工程將會造成曾文水庫水量過多無法消化,要求越域引水工程永久停工。

另外,越域引水的實施是因為「高屏大湖」及「美濃水庫」被否決,這三個方案在環保上都有優缺點。民進黨反對美濃水庫,也不贊成越域引水,故提出高屏大湖計畫;但高屏大湖會破壞砂石行情,故該計畫經費多次遭到否決;政府最後改推動越域引水計畫。

經監察院會同專家多次炸山震動測試,排除越域引水工程為小林部落滅村的原因,調查報告指出全球暖化效應可能引起的超大雨量與堰塞湖才是造成滅村的主因,故小林部落為全球暖化效應與極端氣候的受害區域。

而後日本的研究認為,小林部落被所謂「深層崩壞」的土石流給掩埋,深層崩壞一般不會發生,除非有超大雨量,深層崩壞一發生就有比淺層土石流大很多的受害區域,而全球暖化增加了超大雨量的機率:這是外界難以預料到的災害,和台灣很相像的日本也曾遭到深層崩壞的襲擊,日本人也提供了初步方案預測可能發生地點。而NHK(日本放送協會)亦針對該災難事件製作了節目深入探討原因。

2014年4月25日,462位罹難者的家屬集體向高雄政府和甲仙區公所求償5億9000餘萬元新台幣的國家賠償,歷經3年時間的訴訟審理,法院判決罹難者的家屬敗訴。

 

遷村與重建

八八水災之後,計畫在小林部落下游方向約1公里的五里埔地區,做為遷村安置村民的地方。遭土石掩埋之原址保持現狀並開闢為紀念公園,稱為「小林村紀念公園」,而紀念公園業於2012年正式完工,並設立小林公祠以慰藉小林社區罹難的親友,在公園裡種了幾百棵樹,每一棵樹都象徵著八八水災前的每一戶人家。

小林部落倖存者和罹難者家屬於災後組成「小林社區災後重建自救會」,進行安置及重建工作。不過,由於倖存者和罹難者家屬因為對於災後重建看法有落差,因此分為三個區域進行重建 。目前小林村的居民分成三處居住,其中有90戶首先入住2011年1月15日落成之甲仙區小林里五里埔社區(俗稱「小林一村」),而小林國小、活動中心、大武壠(平埔)文化園區、小林北極殿都於五里埔社區重生,而每年的農曆九月十五日,正是大武壠夜祭(小林夜祭)的季節,風災後每年依舊照常舉行。另有120戶選擇杉林區台糖月眉農場由中華民國紅十字會興建的日光小林社區永久屋(俗稱「小林二村」),於2011年1月15日動工,並於2011年12月24日落成入住,社區中設有里民活動中心與兒童的遊樂設施,以部落青年為首,致力於產業發展並積極展開部落文史調查,竹籐編工藝與古謠之復振,並創立由部落老中青三代共同參予之「大滿舞團」,以歌舞文化向世人宣告小林大武壠族文化與認同不滅之精神。而有60戶入住杉林區的慈濟「小林小愛社區」(俗稱「小林三村」),於2010年2月11日落成,計畫籌建土地公廟(小林北極殿的分廟),各自展開新生活,目前販賣薑黃酥、百福餅、麵包、手工香皂、小林柴燒年糕等食品,並曾用一部分所得回饋於日本震災捐款,象徵走出傷痛。

 

更多小林村的故事,請見:小林村故事多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