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小林社區入口的大武壠語招呼語 

大滿語TaivoanTaivuan),又稱大武壠語(Tevorangh),是台灣原住民族之一大滿族人所使用的語言,現為沈睡語言,僅留部分的民謠以及傳統的祭儀歌謠,或存於偏遠部落的老人或尪姨口中。為台灣原住民語言之一種,屬於南島語系的次語群,亦歸類為台灣南島語第6群。昔日分布於台南、高雄一帶的丘陵、平原、及河谷等地帶,如:(原)高雄縣小林村。

前中研院史語所副所長李壬癸博士及前東京大學語言學教授土田滋根據荷治至日治時期語料,判斷大滿語與西拉雅語及馬卡道語三者間差異相當大,應屬於不同的語言,並認為一向被認為以西拉雅語撰寫的荷治時期基督教傳教文獻《馬太福音》應至少有半數以上由大滿語書寫,非西拉雅語。

語言差異

根據前中研院史語所副所長李壬癸博士與日本語言學家土田滋研究,南部平埔語言至少有四種音韻演變的差異及一種構詞上的差異[1][3]

  1. 西拉雅語和馬卡道語的 r 對應大滿語的 h 或消失,如西拉雅語的 turu(三)對應大滿語的 tuhu,或西拉雅語的 rima(五)對應大滿語的 hima
  2. 西拉雅語和大滿語的 l 對應馬卡道語的 n、l 或 r,如西拉雅語的 wali(牙齒)對應馬卡道語的 wari
  3. 西拉雅語的 s 對應大滿語的 r 或 d,如西拉雅語的 sa(和)對應大滿語的 rada,或西拉雅語的 raos(西邊)對應大滿語的 raur
  4. 西拉雅語在元音之間的舌根音 k 和 g 在大滿語已脫落,如西拉雅語的 ako-saij(沒有)對應大滿語的 au-saij,或西拉雅語的 dagogh(價錢)對應大滿語的 daoh

構詞上,西拉雅語表示「未來」的動詞後綴為 -ali、-ili(新港社)或 -ati、-ili(卓猴社),而大滿語是 -ah(灣裡社、麻豆社),馬卡道語則是與西拉雅語同源的 -ani(下淡水社)。

整理如下:

南部三種平埔語言的主要差異
西拉雅語 大滿語 馬卡道語 古南島語
音韻演變(1) r Ø~h r < *l
音韻演變(2) l l n < *N
音韻演變(3) s r, d r, d < *D, *d
音韻演變(4) -k-

-g-

Ø

Ø

-k-

—-

< *k

< *S

構詞差異

(表「未來」詞綴)

-ali -ah -ani

由各地語料上的差異規律,李壬癸發現麻豆社與灣裡社有相同的音韻與構詞變化,應同屬大滿語,而非西拉雅語;而荷蘭時期最重要的「西拉雅語」語料《The Formulary of Christianity in Formosan Siraya Dialect》及《馬太福音》也應有半數以上由大滿語寫成,而非西拉雅語。新港文書中採集自大武壠社及麻豆社的語料也應為大滿語[3]

李壬癸推論南部平原西拉雅語、大滿語及馬卡道語約在 3 千多年前就開始分化,只是17 世紀荷蘭人據臺後,採用臺南新港社西拉雅語作為通用語,造成各族群間語言逐漸同化。


大武壠語線上字典

大武壠語線上字典已上線,請參閱:

 

如有任何問題,請來信:

 

編輯說明

  1. [] 中為原文書寫方式,[] 前為本字典製作者建議拼寫方式。例如「ali [ālī] 」中,ālī 為原文書寫方式,ali 為建議拼寫方式。
  2. 逗號「,」表示同義異音字彙同時在同一個部落採集到,例如「vooko, voako」表示 vookovoako 兩字彙為同義異音字,同時採集於同一個部落。

製作資訊

  • 製作者:

 

  • 報導人(陸續補充中):
    • 朱丁
    • 劉慶宗
    • 劉明才
    • 劉石杰
    • 劉港
    • 李明華
    • 吳阿保
    • 曷地生
    • 毛慶
    • 毛氏來枝
    • 楊新枝
    • 張港
    • 張順興
    • 潘天生
    • 潘氏茶
    • 潘施武
    • 潘樹
    • 蘇貴春
    • 王港
    • 潘水涼
    • 潘振成
    • 潘貴雄
    • 潘資州
    • 潘通
    • 潘進明
    • 潘鳳英
    • 潘麗華
    • 韋騰雅
    • 許永
    • 潘清英
    • 賴阿來
    • 賴阿尾
    • 潘阿發
    • 潘碧蓮
    • 金枝葉
    • 陳有福
    • 張振岳
    • 劉章文
    • 劉福元
    • 徐大林
    • 徐吉綠
    • 王銀好
    • 徐吳雀娘
    • 羅潘春美

參考文獻

  • Tsuchida, S., Yamada, Y., & Moriguchi, T. (Eds.). (2003). Linguistic materials of the Formosan sinicized populations I: Siraya and Basai.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s and Cultures of Asia and Africa.
  • 江俞萱(2013)。《臺灣東部西拉雅族的移動、定著與社會文化變遷》,94。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 林清財(2012)。《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臺灣資料研究計畫」期中報告書—淺井惠倫的南台灣錄音》。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吳榮順(1997)。〈祭品之歌〉。風潮有聲出版有限公司
  • 吳榮順(1998)。〈殺尪姨豬儀式之歌-點花之歌〉。風潮有聲出版有限公司
  • 吳榮順(1998)。〈幫工戲waohbade之歌(一)〉。風潮有聲出版有限公司
  • 陳漢光(1962)。〈高雄縣荖濃村平埔族信仰調查〉,《台灣文獻》,13(1),102-105。
  • 陳漢光(1963)。〈高雄縣阿里關及附近平埔族宗教信仰和習慣調查〉,《台灣文獻》,14(1),159-168。
  • 陳漢光(1991)。〈甲仙鄉匏仔寮平埔族宗教信仰調查:〉,《高縣文獻》,11,29-58。
  • 張振岳(2005)。《富里鄉誌》,398。花蓮縣富里鄉公所。
  • 解說淺井惠倫「西拉雅熟番研究的一部分」
  • 臺海使槎錄-卷5 – 4(北路諸羅番四)
  • 劉正元、簡文敏、王民亮(2018)。《大武壠:人群移動、信仰與歌謠復振》。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 劉斌雄(1987)。〈台灣南部地區平埔族的阿立族信仰〉,《台灣風物》,37(3),1-62。台灣風物。
  • 簡文敏(2012)。《大武壠、馬卡道族民俗生活影像紀錄計畫(上)》。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贊助單位

Wikitongues